完全没有其他方法分辨两种气体是不是同一样的,只能靠人去闻去辨别。
最后房玄龄建言,干脆在煤炭探明地附近低价兜售煤块,让民间也参与进来解决煤炭的各种问题,虽说民间不一定知道煤炭中的各种奥妙,但也不可小瞧其智慧。
这个思路是没问题的,很快就通过了。
...
洪武年间,金陵城。
朝廷主要也是干了几件事,派人到处勘探煤矿、石油并让地方保护起来。
其次是成立专门的研究机构,研究煤炭和石油的使用方法等,其实主要是研究石油的使用方法了,毕竟此时对煤炭的使用也有了一些心得,比如土法炼焦等,因为此前已经有人使用煤块炼钢了,经过对比知道煤块直接炼成的钢会更脆。
而煤炭也是民间贫苦人家在使用,为了整合民间的力量合力研究煤块的使用,比如如何去除其中的杂质等。
因此朱元璋琢磨着将朝廷控制下的煤矿低价推广使用,这让他有些心疼,都是钱啊。
再一个是蒸汽机的研究,不过只得一个名字,众大臣没办法,完全想不明白,只好每天回家后就待后厨一个劲的那烧开水...
第一第二件事都有一些进展,第三件事则是丝毫不见进展了。
至于元素周期表,众人多少也猜到了其中的元素就是组成各种物质的最本质的东西。
...
郑和七下西洋赚到钱了吗?#明朝#郑和下西洋
郑和下西洋,其实是赚到钱了,不过是只有一小部分人赚到钱了,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对大明整体经济体系造成了巨大的破坏。
先说谁挣到钱了,那自然是朱棣了
你比如说永乐年间,五征漠北、南征交趾、经略哈密、贵州建省、迁都北平、疏通运河、编纂永乐大典,再加上六下西洋
这些事都是极其烧钱的,就算干其中几项都容易把自己给玩没了,譬如杨广
而朱棣呢全干成了能力是一方面,那钱从哪来,这自然离不开郑和下西洋带来的丰厚利润
这些都是有证据的,英宗实录里面就写到永乐宣德间,屡下西洋,收买黄金珍珠、宝石诸物,国用充足
嘉靖年间也有大臣说,自永乐改元、遣使四出、招谕海番,贡献迭至、奇货重宝、前代所希、充溢府库
还有现代学者郑鹤声所写的《郑和下西洋研究文选》里也提到几次出海,为大明带来的总体收益是宋元两代市舶司的十几倍
...
洪武年间,金陵城。
无论是朱元璋、朱标,还是一干大臣,无不瞠目,下海经商这么赚钱的吗...
这给的也太多了。
朱元璋内心不由得火热了起来,要是有这么多钱的话,那不论是残元,北边的女真部落,还有海上的倭国,统统都是冢中枯骨苟延残喘罢了。
从天幕得知,纵然是后世,国家之间的贸易也是以海上贸易为主,那么水师力量的加强倒是至关重要了。
不仅可以一劳永逸解决倭寇问题,还能通过贸易创造大量财富,补充国库。
...
哎那不挺好吗,既宣扬了国卫又挣到了小钱钱,为什么后期的文官,还要前赴后继的反对呢
这其实是因为这郑和下西洋,发起者是朱棣,执行者是以郑和为首的一群宦官
严谨来说这属于朝贡而非真正意义上的贸易,虽然收益很大,但最终全部都进了内库,也就是老朱家自己的小金库
虽然这些钱也都花在了正经的大工程之上,然而不可否认的是,整个大明财政体系,那也真的是一毛钱都没看到
非但没有看到,户部还得为每次下西洋的造船民夫等事宜,支出巨额的成本
而且朱棣在这时还干出了一件缺了大德的事,就是他下令将胡椒苏木等香料,根据市场价折成俸禄发给官员
这就相当于你上班,突然老板一天跟大家说:兄弟们从今天开始咱们就不发工资了,大家去仓库里领点库存回家,你说你能答应吗
...
洪武年间,金陵城。
一众大臣都了然,原来是家国不分呐。
一想到说如果将来自己的俸禄折成各种香料...就有些头大...
毕竟这东西不像粮食,你也用不了多少。
而且这种折俸是毫无油水可捞啊,按市价折算给你,你不可能卖得比这价格高对吧,毕竟你在卖其他人也在卖啊,官府也在卖。
所以如果是自己的话,恐怕也会反对下西洋经商了...
金陵城内,一些商人则是对此事更为敏锐,不由得嗤笑起来,很简单的道理,市面上卖的人多了(货物越多),货物就越卖不上价。
而如果以市价折算成俸银,那拿到香料最好的处理办法就是赶紧跑到市场上去抛售,因为去晚了货就毛了。
不过这些话是不能说的,所以也只是笑一笑就糊弄过去了。
第51章:郑和下西洋(2/4),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。